Page 328 - 内文
P. 328

316  流淌的精神 ——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








              来,文人士大夫参禅论道,往往与高僧结友,以茶参禅,成为文人

              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蔡镇楚在
              《茶禅论》一文中说:“维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与寺院、僧侣、

              禅宗的密切关系者,一是茶,二是诗。茶是维系他们关系的物质
              纽带,诗为维系着他们关系的精神情感纽带。正是这种与禅结下的

              不解之缘,则有所谓‘茶禅’和‘诗禅’者。”苏轼和文长老喝完
              茶,参完禅,自然要写诗,苏东坡谦虚地留下了《秀州报本禅院乡

              僧文长老方丈》一诗: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里家山一梦中,吴音渐已变儿童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逢蜀叟谈终日,便觉峨眉翠扫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师已忘言真有道,我除搜句百无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年采药天台去,更欲题诗满浙东。




                  然后和文长老相见恨晚一番,才恋恋不舍地离去。因为苏东坡
              的到访,报本禅院的一处泉水也被命名为“苏泉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1079年,苏轼从徐州太守调至湖州太守,路过陡门,已是半
              夜。他想起了昔日同乡已有多年未见,第一次参禅时的情景又历历

              在目,不免心潮澎湃。于是,苏公不管三更月夜,敲开本觉寺的大
              门,未曾想文长老卧病在床,消瘦不堪。此时此刻,东坡欲言又

              止,长老淡淡一笑。两位老友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临走时,苏东坡
              写下了《夜至永乐文长老院,文时卧病退院》: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愁闻巴叟卧荒村,来打三更月下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往事过年如昨日,此身未死得重论。
   323   324   325   326   327   328   329   330   331   332   333